歷屆「社會實踐計劃」
2023 – 2024 年度|
港裏遊 travel.kong
聚焦議題:本港旅遊業發展
疫後,港府撤銷入境管制措施,並積極邀請海外旅客蒞臨本港,「如何提升本港旅遊的吸引力」漸成社會焦點之一。有見及此,本屆學生領袖策劃「港裏遊 travel.kong」項目,望以學生領袖的身分,為本港旅遊業發展拋磚引玉。項目面向三類持份者:內地旅客、海外旅客,及本地人士:
內地旅客:學生領袖經調查及訪問後,發現內地旅客對本港及內地文化之不同甚感興趣,惟現時各景點未能滿足其需求。故此,學生領袖舉辦「真滴.香港」活動,挑選中上環數個具文化特色的景點,向旅客介紹背後文化和歷史價值,其後為旅客拍照及提供自製印章蓋章以作留念。活動結合網上宣傳後,引起迴響,不少內地旅客在其個人社交媒體「小紅書」上主動發帖推廣項目;不少附近商家亦響應活動,親身到場支持活動。
海外旅客:香港享「美食天堂」之美譽,學生領袖發現不少海外旅客因此慕名而來,但當中就街頭小食的資料較匱乏,且部分以中文撰寫。有見及此,學生領袖舉辦 “Wholesome Wanders: Hong Kong's Nutritious Delights” 活動,向海外旅客深入介紹香港地道美食鮮為人知的資料,並將小食的營養資料載於明信片上,供遊客留念。
本地人士:學生領袖發現:不少港人認爲,由於居住本港,「本地遊」並無太大吸引力,故假期期間多選擇離港。學生領袖嘗試提供港人另一視角了解香港,繼而主動接觸數間本地特色書店,舉辦「閱讀不『獨』閱」活動,就大眾感興趣的議題開設留言板及推薦書單,並舉行分享會,從中感受香港獨有的人情味。
宣傳及對外事務:學生領袖開設「小紅書」和 Instagram 帳號,發放有關活動和本土文化的資訊,並製作「寰港掠影」系列,介紹多處香港旅遊好去處。學生領袖亦接觸社會各界,包括與立法會議員(旅遊界)姚柏良先生進行交流,分享見解。
2022 – 2023 年度|
stere.no.type
聚焦議題:性別定型
「性別定型」現象甚為普遍,部分人更因此受不平等待遇並影響生活,但大眾卻對此欠缺關注。學生領袖因而以此為題,舉辦各項活動,望大眾知悉「性別定型」相關的言行及思維模式,繼而突破定型的無形界限。項目包括:
微電影:學生領袖製作微電影,讓觀眾代入短片角色,思考性別定型與我們的關係,鼓勵大眾打破固有的性別框架
社交平台:學生領袖透過開設社交平台帳戶,向大眾介紹性別不平等的現況、成因等相關概念,以及一些成功平權的例子,從而提高市民對性別定型議題的認識。
街頭訪問:學生領袖亦進行了街頭訪問,藉着與受訪者互動,揭示社會上存有的性別規範,促使大眾對性別定型議題的思考。
2021 – 2022 年度|
罕罕兒談
聚焦議題:兒童罕見病
縱使疫情反覆,不少實體項目無法進行,但亦無阻學生領袖關心社會。學生領袖知悉部分兒童受罕見病折磨,使個人及社交各方面深受影響;且深究後,發現社會對罕見病兒童關注不足。有見及此,學生領袖策劃「罕罕兒談」項目,旨在提高社會各界對罕見病兒童的認知。學生領袖們透過宣傳影片、網上工作坊、社交平台等方式,讓市民更了解罕見病兒童的處境,提高社會對他們的關注,並讓他們感受到人間溫暖,共創共融社會:
街頭訪問:學生領袖在街頭訪問市民對於罕見病兒童的了解後,輯錄成短片,在他們開設的社交平台上發放,希望能讓大眾更加了解罕見病兒童所面對的困境。
網上工作坊:學生領袖透過視像會議為罕見病兒童舉辦工作坊,在過程中與罕見病兒童一同回味出國旅遊的樂趣,藉此舒緩他們的壓力,並讓罕見病兒童感受到外界對他們的關懷。
社交平台宣傳:學生領袖開設社交平台帳戶,定期介紹各種罕見病以及罕見病兒童所面對的困難,並分享與罕見病兒童相處時應有的心態以及實質支援的渠道,從而提高市民對罕見病兒童的認識。
2020 – 2021 年度|
「港」講廣東歌
聚焦議題:香港粵語流行曲發展
香港粵語流行曲曾於上世紀蜚聲國際。惟事過境遷,如今 (2021年初),學生領袖對照樂壇今昔,深諳如今樂壇之黯淡,不少港人轉聽 J-Pop / K-Kop / 英語流行曲 等,廣東歌淪為小眾產物,現今年輕人對廣東歌的認識越漸減少。但學生領袖發現樂壇近年有復甦之勢,故望乘此東風,向青年人重新推廣廣東歌,讓其知悉廣東歌的多樣性,且以廣東歌作為本港文化的載體,傳承本土文化。活動包括:
網上 busking:學生領袖於社交平台上直播演唱廣東歌,既有經典廣東歌,亦有新晉歌手的作品,增進聽眾對廣東歌的認識。
街頭訪問:學生領袖在旺角街頭訪問市民對廣東歌的看法,並輯錄成短片,在他們開設的社交平台上發放,望能引起觀眾共鳴。
社交平台宣傳:學生領袖開設社交平台帳號,定期介紹本地樂隊、歌手及新歌,更在平台上與追蹤者互動,讓年輕人能更輕易接觸本地樂壇最新消息,讓廣東歌融入大家的生活,重振本地樂壇。
微電影:學生領袖以微電影刻畫沒有廣東歌的世界,當中主角經歷過朋友、家人以及社會對廣東歌的冷漠,但他並無因此而放棄廣東歌,支持香港樂壇。
2019 – 2020 年度|
衫心兩意
聚焦議題:速食時裝
學生領袖分析「速食時裝」之成因及影響後,發現速食時裝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,而消費者購買速食時裝更會助長服裝公司繼續生產速食時裝,形成惡性循環。有見及此,學生領袖從源頭入手,制定「衫心兩意」項目,望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,減少購買速食時裝。活動包括:
Upcycle工作坊:學生領袖教導參加者將舊衣再造成環保袋或珍珠奶茶杯套,旨在讓參加者學習更多舊衣處理方法,避免直接丟棄。此外,工作坊內設有展板,介紹更多有關速食時裝的現況及諮詢,希望引起大眾的關注。
社交平台宣傳:學生領袖開設網上平台介紹速食時裝議題,透過趣味問答等互動環節增加用戶對速食時裝認識。
製作影片:學生領袖透過自行製作影片,向大眾提供更多衣物處理方法,期望改變港人對二手衣物的負面印象。其中包括街訪以及教學影片,分別分析不同市民對快速時裝的想法,以及為大眾提供處理舊衣方法。
2016 – 2017 年度|
港還講
聚焦議題:廣東話
受全球化影響,港人除重視粵語外,亦重視外語 (特別是國際語言,如英語)。作為本港文化的載體之一,「粵語」對港人甚為重要。故此,為港人提高對粵語文化及粵語在港現況的認識,使他們欣賞及重視粵語的文化價值,學生領袖舉辦「港還講」活動,設「廣東話文化體驗館」,讓參加者感受失去粵語的世界。當中包括:
街頭訪問
宣傳:學生領袖模擬學校與老師及同學就專題研習進行討論,當中其他同學使用外語進行交流,從而帶出使用粵語的重要性
實景體驗:學生領袖先以話劇,模擬學校與老師及同學就專題研習進行討論,當中其他同學使用外語進行交流,從而帶出使用粵語的重要性。承接話劇,學生領袖邀請觀眾稱為話劇的一部分,場景由學校延伸至生活不同方面,給予參加者第一身感受。
2014 – 2015 年度|
百家懷布暖流浪
聚焦議題:無家流浪者
一眾學生領袖於今年3月至5月期間親身探訪無家流浪者,了解其生活狀況,並深感應盡一已之力回饋社會。於是自發籌辦「百家懷布暖流浪」計劃,積極聯繫各區中學及非牟利機構,收集衣物和碎布,並親手縫製布製品贈予無家者,送上溫暖。活動逾20所學校及機構參與,他們希望大眾更關注無家者的情況,展現社會關懷。
2013 – 2014 年度|
「包藏愛心」待用麵包計劃
學生領袖自發籌劃「包藏愛心」待用麵包計劃活動,聯繫深水埗區內數間麵包店,傳揚待用文化「平等分享」的信息,鼓勵大眾關注區內基層家庭、長者或其他有需要人士。在計劃試行的一個月期間內,近五百人次參與,反映大眾認同「將愛留給下一位」的信念。
2012 – 2013 年度|
一人一嘜米
28位學生領袖在今年3月至4月期間更自發籌劃「一人一嘜米」活動,呼籲各界捐出白米幫助基層市民,並設宴招待深水埗區內有需要人士,將愛心散播。據悉,是次活動獲21所學校共千多名師生支持,在短短一星期內籌得逾四噸白米
2011 – 2012 年度|
行政長官選舉
聚焦議題:2012 年行政長官選舉
學生領袖以「行政長官選舉」為題,舉辦一連串活動,望提高中學生對是次行政長官選舉的關注,以及推廣認識政綱的重要性。
項目包括「體驗選戰活動」,如發佈會、簽名街站、巴士等,親身體會競選氣氛及文化。此外,學生領袖在校內舉辦「校內模擬特首選舉」,參與投票的中學生超過三千名,學生領袖撰寫的新聞稿更被多間傳媒引用報道。